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咨询» 调查研究

达州市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的调查和思考

发布时间: 2013-09-10 16:49:35   浏览量:

         近年来,达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显著,大多数农民工通过跨区域转移就业实现了增收致富。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打工经济”弊端日益显现,大批返乡农民工迫切需要就近就地就业。本文从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加强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工作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农民工  就近就地就业  调查和思考

 

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身份是农民,但已完全脱离或部分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在城乡务工的劳动者,据统计,达州市现有农民工166.34万人。近年来,通过发展以跨区域转移流动为主要特征的“打工经济”,增强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其生活条件,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打工经济”弊端日益显现,大批返乡农民工迫切需要就近就地就业。如何消除和破解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的制约因素,促进充分就业,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的人力资源得到整合和合理使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课题。

一、基本情况

达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将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完善政策,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促进了农民工就业工作。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兴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优化经济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工商企业落户,为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达州是人力资源大市,农民工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大。达州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处在川渝鄂陕结合部,辖四县二区一市,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88万,其中有农村人口489.90万人,劳动力人口309.69万人。农村适龄劳动力239.61万人,占劳动力总量的77.37%。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66.34万人,占农村适龄劳动力总量的69.4%。进城农民工以男性居多,男性占68.9%,女性占31.1%。从农民工的年龄结构看,青壮年居多,18岁至40岁占70%左右。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显著,大多数农民工通过转移就业实现了增收致富。2012年,我市累计输转农村劳动力181.2万人次,其中转移输出男性农村劳动力104.1万人次、女性77.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77.03亿元,农民工年人均务工收入为9770元,较上年人均增收800余元。

(三)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使农民工就业技能普遍提高。2012年,我市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5.63万人次,其中劳务品牌培训0.31万人次。培训后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4.93万人次,占职业技能培训总人数的87.57%

(四)省外务工人员占绝对多数,省内就近就地就业人员呈递增趋势。2012年,农民的就业地大多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吸纳农民工人数占79.8%,省内就近就地就业农民工202%。主要分布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而非智力型用人单位就业较多,以体力劳动力主,脑力劳动为辅。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劳动,60%以上的农民工在第二产业就业,第三产业占37%,其他占3%

根据达州市人力资源市场监测动态数据表明,从2012年上半年起,我市农民工回省内就近就地就业人员已连续三个监测期呈递增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建设速度的加快,现代农业观光园区、种养殖合作社、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建设快速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相应就业岗位;二是省、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工需求拉动,特别是成都富士康等项目、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项目的拉动;三是农民工为求务工、管家两不误,期望就近就地就业。

(五)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本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调查显示,我市各地均有一批利用在外地务工学到技术,掌握的市场信息及打工挣来的有限资本,回乡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创办了一批农产品种养殖业、食品种植加工业、服装纺织业等企业,有的已有相当规模。如:宣汉县富力达食用菌产业园,带动附近4700多名农民工就地就业;通川区蒲家镇蒲安忠手套加工厂,带动附近160多名农民工就地就业;开江县肉鸽养殖加工厂,带动附近100多名农民工就地就业。

二、达州市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的主要做法

为更好的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充分发挥其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统筹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市以搭建创业平台为基础、以加大政策扶持为保障、以优化创业服务为手段,通过激发创业热情,促进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广泛调动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积极性。

(一)实施全民创业带动就业。为支持全民创业,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2012年达州市成立了“创业促进会”,其职能职责主要是,负责创业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督促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为创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管理、咨询等服务;负责创业宣传,树立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市场择业等实现就业和创业的理念。2012年,全市支持发展微型企业上千家,其中农民工回乡举办创业实体达40% 以上,为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吸引外商和创业者落户达州投资兴业。目前,省内外企业共有上千家落户达州,如我市依托天然气能源等优势产业,引进玖源化工、贵州瓮福、齐鲁石化等一大批大型企业和产业项目,为我市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就近就地就业创造了条件。

(三)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作为解决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和扶持农民工创业的一项惠民工程来抓,采取强化政策宣传、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放宽贷款对象和范围、提高贷款额度、缩短办理时限等多种措施,努力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带动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譬如:普光工业园区的富力达食用菌产业园就是其中一家,该企业计划总投资1.5亿元,主要以生产杏鲍菇、金针菇和其他珍稀菇为主,公司建成后将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1500人就业,带动周边3200名农村劳动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增收致富。通川区蒲家镇蒲安忠手套加工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有150台电动加工缝纫机,每月生产近10万双手套,并吸纳了160多名返乡农民工就业。开江肉鸽养殖加工厂计划投资2000余万元,租地40余亩,以养殖肉鸽为主,饲养优良品种肉羊,解决了当地农村48名劳动力就业,带动了周边13户农村家庭发展肉鸽产业增收致富。

(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近年来,达州市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就业培训项目,开展订单、定点和定向培训,保障转移就业稳定成功,有效促进劳动者转移就业。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培训学员特点,依托现有培训机构资源,将技能培训与所需岗位有效对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优化培训结构。以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能性、创业型专项培训项目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三是严格监管培训。坚持重点抽查和常规抽查、常规监督与信息监督、检查情况与培训资金审批相结合,在任务招标、开班申请、现场稽核、考核鉴定等规范流程上严格把关,有效保证培训的质量高效性、培训资金安全性和培训后就业稳定性。

(五)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打造影响力极强的新农村艺术展演,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园区。还根据地方自然、经济、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情况,鼓励农村劳动力回乡在新农村综合体或聚居点开办农副产品加工、特色餐饮、农家乐等,重点引导农民工回乡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型、科技型、生态环保型、劳动密集型等企业。譬如:万源市邱家坪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投资5000万元在园内修建道路、接待中心及发展特色蔬菜、果园等,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提供了就业岗位。

(六)开展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部署。从今年起,我市将启动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通过创建创业型城市,更好地促进全民创业,大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追赶跨越。在《达州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中,提出建立“达州市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有创业愿望的群体纳入了帮扶范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些年来,我市在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整个工作推进较慢,后续乏力,究其问题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我市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6.49万人、占6.15%,高中文化程度57.68万人、占21.51%,初中文化程度155.84万人、占65.03%,文盲9.6万人、占3.58%。由于我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在普工或辅助性岗位层面就业,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客观上制约了其就近就地就业。

(二)用工薪酬偏低尽管我市用人单位逐步增加了员工薪酬,不断完善用工福利体系,但内陆地区的涨薪幅度明显低于发达地区,地域间员工收入差距拉大。在员工社会保障方面,沿海地区用人单位已基本实现了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基本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而我市还未能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的用人单位不在少数,特别是私营、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没有组织员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现象比较普遍,最终导致劳动力不愿就近就地就业。

(三)盲目无序流动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大多数都是由乡邻、亲朋介绍,甚至有部分农村劳动力在一些公共场所听别人说什么地方挣钱就自发的流动到某地,处于盲目无序的流动状态。参与到政府组织的有序流动中的所占比例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

(四)从业技能单一且低下我市农村劳动力大多数分布于建筑、餐饮、服务、家政等行业,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导致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技能单一,眼光短浅,单纯靠劳力或者青春挣钱,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又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更多的技能,导致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大。

(五)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期望值趋高新生代农民工对生活的期望值高,虽然将工薪高低还是放在第一位,但对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合法权益的维护等同样看得很重,期待自我价值的实现。受条件限制,我市用人单位在配套设施配备、企业文体设施建设、企业文化创建、住宿条件改善等问题上都和外地企业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监督不力,用人单位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取消法定节假日、不支付加班工资等,用工纠纷时有发生,也导致农民工不愿选择就近就地就业。

(六)政策配套不完善。引导、鼓励和帮助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的政策配套不健全、工作措施不多,这也是制约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的重要原因。

四、对策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一是增加和稳定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是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途径,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第三产业和小微企业,让农民工在本地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强化就业服务。针对农民工春节前大量返乡,加强省市内用工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在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帮助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三是开展权益维护行动。发挥监察的作用,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招工、用工,实施农民工权益维护行动,使农村劳动力有目的、有组织、有效益的外出务工。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帮助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城镇是农村各种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中心,是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城镇化建设必将新增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加快当地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民工的就业容纳力,积极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使农民工在“离土不离乡”的前提下实现就业,减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要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政策,鼓励农民依法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并正常流转。要建立完善配套政策,在工商管理、土地、用工、税收、户籍、就业、司法服务和城市居住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要增加农村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坚持劳动力资源现状动态调查,重点掌握农民工的素质结构,就业与培训意向,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服务,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能力从基础教育入手,打破现有与市场需求相分离的应式教育格局,树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教育的新理念,从在校初中、高中生开始,提前培训学生的实用就业技能。从职业教育着力,提高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办学规模和水平,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深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及时传授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从农民转移就业前抓起,以农村1840周岁的中青年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以市场实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定向、订单培训为重要途径,以提高转岗就业率为最终目的,根据社会需要、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根据专业确定学制,根据培训对象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式,使受训农民工一转岗就能就业、一就业就能留下。从技能培训提升,积极开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建筑行业、冶金制造、家电维修、种养殖技术等适合农民就业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能力。

(五)消除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障碍,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

一是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发挥其促进就业主渠道作用。搭建四级平台,重点是整合完善市、县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标准化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就业社保平台,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网络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队伍建设,针对基层工作特点和实际,制定完善各种业务培训计划,抓好抓实基层队伍的业务培训,提升基层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政策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网络建设,为每个基层平台开通网络,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网上管理,网络链接到社区、软件使用到社区,实现就业信息即时更新、上报、汇总。安装LED电子信息显示屏、配备电子查询机,用于人力资源政策、信息发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基层平台的市场推动就业、调节再就业的终端作用,确保农民工有序流转。

二是加强对民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发挥其在促进城乡就业的积极作用。民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以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它为求职者就业、用人单位寻求人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政策不够完善、管理跟不上而带来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招工广告满天飞、服务质量差、甚至发生坑蒙拐骗等情况。因此,加强民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势在必行。要坚持落实年检制度,对连续2年及以上未年检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取消资格。要严格执行民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办资质和条件,凡不符合开办条件的,一律不得批准。人社、公安、工商、民政部门要经常联合开展民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清理整顿行动,对乱收费、服务差、坑蒙拐骗等行为要予以严惩,直至取消资格。

三是增加农村公共财政支出,加强农村医疗、保险、救灾、救济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民政事业费用与公共财政收入实现同步增长,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实施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做好低保及五保对象等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完善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积极推行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方式,有序推进旧住宅区、危旧房和非成套住宅改造,逐步改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为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四是落实农民工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制度,消除其后顾之忧。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提高用人单位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重点落实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督促用人单位组织农民工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使他们在获取劳动收入的同时,充分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休息休假等社会福利待遇。

(六)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营造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良好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健全工资增长机制,给予员工合理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让员工分享用人单位发展的成果,增强用人单位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实行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将员工当成用人单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立健全工会组织、设立职工娱乐场所和文体设施,改善职工住宿条件和用人单位环境,形成“招得进、留得住、共发展”的格局,为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