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就业创业» 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分析

达州市2016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 2016-08-01 02:58:12   浏览量:

 
综合运用全市就业失业统计数据、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就业失业监测数据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现对2016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城镇新增就业中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居民服务业人数同比增加使得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同比上升,而制造业、建筑业就业人数大量减少使得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同比下降明显。截止6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6780人,同比增加7274人,增幅为37.29%。
城镇新增就业产业分布为:第一产业921人,占3.4%;第二产业4620人,占17.25%;第三产业21239人,占79.30%。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同比分别上升135%、17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同比下降59%个百分点。
城镇新增就业主要行业分布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3034人,占11.3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745人,占10.25%;卫生和社会工作2021人,占7.5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759人,占6.5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437人,占5.36%;采掘业1303人,占4.86%;住宿和餐饮业1313人,占4.90%;金融业1325人,占4.94%;建筑业1093人,占4.08%。
城镇新增就业群体分布为:城镇人员19101人,占71.32%;农村进城务工人员7679人,占28.67%。
(二)重点群体就业高位平稳运行态势明显,就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上半年,我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79.67万人,同比增加13万人,增长7.79%。其中,省内转移57.34万人,同比增加9.15万人,增长18.98%;省外输出122.33万人,同比增加3.88万人,增长2.32%;外派劳务0.068万人,同比减少0.002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呈现省内转移、省外转移双增长态势,外派劳务略有减少。
2016年上半年,我市转结上年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100人,已实现就业人数17人,新增升学人数4人,就业率为21%。已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为:灵活就业17人,占100%。
(三)新增创业市场主体总量相对持平,私营企业占比较大、稳步增长,个体工商户占比较大、略有减少。据市工商局统计,2016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455户,较去年同期减少15户,同比下降0.13%。其中,公有企业178户,同比增长19.46 %;私营企业2756户,同比增长4.35%;外商投资企业5户,同比减少37.5%;农民专业合作社376户,同比增长38.75%;个体工商户8140户,同比下降0.03%。
(四)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有所下降,年龄、专业技术等级或技能的结构性矛盾依然较大。2016年上半年,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岗位19662个,求职者人数15844人,求人倍率为1.24。与去年同期相比,岗位下降1247个,求职者下降2168人,求人倍率相对持平。
从供求年龄结构看,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构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占总体需求的66%以上;45岁以上年龄单位用人较少,求人倍率平均为0.75。从供求专业技术等级或技能看,无要求的需求人数最多,为9346人,求人倍率为1.10,同比减少0.02;无技术等级或职称的求职人数最多,为8471人,求人倍率为1.10,同比增加0.05;技师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最高,为5.54,同比增加2.10;其他技术等级或技能的变化不明显。
(五)城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窄幅浮动。1-6月,全市城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分别为1825人、1913人、2011人、2003人、2015人、2078人,被征地农民领取失业保证金人数分别为7073人、7234人、7212人、6159人、6325人、6301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总体呈窄幅浮动,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现象,其中从4月份开始领取人数下降幅度较大,随后又平缓上升。
(六)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岗位总量逐月减少,岗位流失速度趋缓。二季度,全市103家检测样本企业月末实有监测岗位数分别为36332个、36289个、36150个,监测岗位数总体呈减少态势,降幅趋于平缓。
分行业来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10个行业监测岗位增加,比去年同期增加岗位3553个,其中,增加岗位最多的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1293个,占增加岗位总数的36.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采矿业、制造业等9个行业监测岗位减少,其中,减少岗位数较多的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采矿业、制造业,分别减少1429个、509个、499个,分别占减少岗位总数的52.5%、18.7%、18.3%。
企业减员分类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自然减员5059人,业务转移减员1434人,其他减员261人。
    (七)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略有增加,失业率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窄幅波动。截至6月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7744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70人,增幅2.2%;城镇登记失业率4.08%,同比上升0.18个百分点,控制在4.5%以内。我市城镇调查失业率震荡上行,分季度看,1—2季度城镇新登记失业人员分别为3176人、4398人,环比呈增加趋势。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就业转失业人员2150人,占登记失业人员总数的27.76%,同比减少24.61%,主要来自制造业399人,占18.55%;农、林、牧、渔业162人,占7.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45人,占6.7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32人,占6.13%;居民服务业105人,占23.0%;金融业102人,占4.74%。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6367人,同比增加1673人,增幅为35.64%;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051人,同比减少56人,减幅2.65%。
二、分析研判
2016年上半年,我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规模总量同比增加,就业岗位数略有减少,劳动力资源供求面临双重改变。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的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长、失业率处于合理区间,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16年末城乡就业人数将达到4.5万人。
(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三产业加快发展使其新增就业占比保持较高较快增长,二产业受当前经济影响占比较去年同期呈下降趋势。
上半年,受工业增速放缓和服务业加快发展影响,我市二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下降明显,三产业则明显上升,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在城镇新增就业中,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占比分别是4620人、21239人和17.25%、79.30%,与去年同期相比,二产业就业人数和占比分别减少6756人、59%,而三产业则分别增加13500人、174%。分行业来看,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建筑业影响最为明显,同比分别减少4497人和3286人;三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11个行业就业人数和占比均为增长,批发零售业等行会则有所减少。
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信息显示,与2015年上半年相比,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共减少岗位需求1247人;其中,二产业减少0.39万个,三产业增加0.14万个,服务业岗位需求明显更旺。分行业看,二产业中的四个行业岗位需求均为减少,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9个行业岗位需求增加。
(二)创新创业效果显著,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成为带动就业新的亮点。
2016年上半年,我市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系列政策组合拳,全民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创新创业促就业效果凸显,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455户,同比减少0.13%。从创业群体看,全市引领大学生创业603人,其中,已实现创业大学生人数289人,在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中,直接扶持122名高校毕业生创业,带动和吸纳0.15万人。
工商统计显示,全市个体工商户8140户,同比下降0.03%, 私营企业2756户,同比增长4.35%,市场就业容量相对持平。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显示,随着新增私营企业主体的增加,其岗位需求总量出现提高,2016年上半年分别提供岗位3369个,比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1095个,增幅48%。
(三)劳动力资源供求保持总体平稳,省内转移就业趋势增加,主要集中在川东北经济区、成都经济区。
上半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保持总体平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数量略有增加但比例略有减少。城镇新增就业信息显示,上半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新增就业数量较2015年同期增长253人,但占比较2015年同期呈减少态势,2016年上半年占比为28.67%,比2015年同期减少9.4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看,省外输出就业规模依然较大,但呈上升态势,2016年上半年省外输出比2015年同期上升5个百分点;同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就业趋势明显,2016年上半年省内转移比2015年同期增长11个百分点。
从省外输出就业区域分布看,广东省、福建省务工人数占到我市省外输出务工总量的65%,总量约79.5万人。而省内转移就业中我市务工人员在川东北经济区、成都经济区人数总量占比较大,达到90%,总量约51万人。
(四)受产业转型升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多重影响,就业总量压力和用工量需求减少问题相互交织。
上半年,无论是城镇新增就业还是人力资源市场看,制造业、建筑业新增就业数量以及岗位需求数同比都下降明显,直接影响第二产业新增就业数量和岗位需求数量;而居民服务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稳步递增带动了其新增就业数量的增长。从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岗位看,岗位需求下降5.96%,企业用工总体需求趋紧;我市工业园区用工监测和抽样调查也显示,企业用工需求总体下滑,我市就业的总量压力加大。
失业动态监测信息显示,全市监测岗位流失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采矿业、制造业,减少岗位1429个、509个、499个,占减少岗位总数的52.5%、18.7%、18.3%。
三、几点建议
一是畅通劳动力供需渠道。积极建设劳动力供需有形和无形市场建设,搭建好劳动力供需平台,缓解就业压力,畅通信息,为供需双方服好务。
二是做好二产业企业稳岗。积极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为企业发放稳岗补贴,减少岗位流失;同时,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是大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为企业与学校搭建平台,组织企业积极参与校内双选会,减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数量。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推荐适合岗位信息、开展技能培训、推荐参与见习、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补贴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其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