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达州分类管控农民工返岗严防病例输出

发布时间: 2020-02-10 15:48:55   浏览量:

​​三不走  三缓走  点对点

达州分类管控农民工返岗严防病例输出

 

务工收入是广大贫困地区农村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是实现脱贫奔康、稳定农民持续增收的压舱石。达州市是人口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常年对外输出农民工达185万人。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达州市有效采取“三不走、三缓走、点对点”分类管控服务,既有效防止本地病例随员输出,又保障农民工安全有序输出,实现“人输出、病不输出”。

一、统筹调度,确保疫情防控和返岗服务两不误

严格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妥善应对节后外出农民工返岗高峰,坚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农民工返岗服务保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一是“1+1”专班管控。市、县(市、区)两级疫情应急指挥部下,分别建立农民工安全返岗工作专班,将涉及农民工的9个相关部门全部充实到工作专班之中,制定《达州市保障农民工返岗工作方案》《达州市农民工返岗注意事项十二条》《致农民工朋友的一封信》《达州市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农民工返岗就业的六条措施》,从出行引导、出行管控、出行保障等方面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全程负责抓细抓实农民工返岗就业工作。

二是“8+N”战区明责。7个县(市、区)、达州高新区为工作责任主体和基本作战单位,238个乡镇(16街道)及3236个村(社区)为基本作战单元,实行乡镇(街道、村、社区)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约12万名涉及农民工工作的机关干部和基层工作者全部沉入一线,开展农民工返岗就业管控服务。

三是“3+3”细化分类。将返岗农民工划分为“不能走、暂缓走、可以走”三类。“不能走”,包括确诊、疑似、隔离观察、居家观察人员,一类、二类和特别类名单人员,春节期间外出返达未结束14天医学观察期的人员。“暂缓走”,包括返岗地为疫情较重地区的人员,返岗地为企业复工时间不早于29日地区的人员,工作岗位没落实和交通工具没确定的人员。

二、摸清底数,确保重点群体排查一个不漏

开展全市农民工情况大调研、大排查,详细统计农民工返岗信息,评估出行可行性,确保重点人群筛查一个不漏。

一是数据筛。汇集多方信息形成数百万海量数据池,利用大数据挖掘和清洗技术,对春节前后返乡农民工进行精准识别,指导各地按照名册入户走访排查,建立统一台账,确保不漏统一人。截至210日,全市累计摸排春节期间返乡农民工约120万余人,不能走2.96万人,暂缓走35.73万人,可以走80.84万余人。

二是自愿报。市疫情应急指挥部公开推送《致农民工朋友的一封信》,公布农民工返岗咨询电话364个,全市3723个“村村通”“村村响”、大喇叭、小喇叭等滚动宣传,引导广大返乡农民工主动报告返岗就业愿意去向。目前,约77万人需要外出返岗农民工主动到当地村(社区)进行登记。

三是入户查。充分发挥基层村(社区)组干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组织摸排小组挨家逐户走访排查,对近期外出返岗农民工全面摸排登记。截至目前,走访排查重点疫区返乡农民工约92.7万人次,其中从湖北返乡13250人,督促返乡农民工留院观察77人。

三、分类服务,确保农民工“人管住、疫可控”

针对排查的信息数据,按照“三不走、三缓走、可以走”分类管控服务,让滞留者不堵心、返岗者不堵路。

一是严格管控“不能走”。3.16万“不能走”的农民工作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建立台账,因人施策,加强重点管控、跟踪管理和关心服务,充分保障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未满14天需要继续居家观察的农民工,期间因疫情管控原因,导致其不能及时返岗的农民工,督促企业不得解除其劳动合同,并按期支付其工资。

二是精准服务“滞留者”。做好滞留农民工的稳控和救助帮扶工作,注重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降低疫情期间农民工群体存在的就业压力和精神焦虑。充分利用滞留时间差,加强维权政策、就业技能、证照办理等服务,适时推送农民工外出目的地疫情实情,引导合理选择出行时间、适时返岗,降低疫情期间农民工群体存在的就业压力和精神焦虑。举办2020年首届网络招聘大会,引导需重新就业的农民工线上寻岗应聘,目前已组织126家企业提供1200余个就业岗位,528名农民工实现就近就业。加强返岗农民工子女入学保障衔接,开通绿色通道9个,确保滞留家中的学龄儿童按时入学。

三是点对点有序输出。充分利用短信电话、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劝导农民工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出行时序,择合适出行时机和适当出行交通工具,尽可能选择错时出行。根据收集的返岗农民工出行信息,加强运力结构优化组织,全市共储备应急客运车辆260辆,实行“一城一策”“一车一方案”,开展点对点、一站式、全过程管控运送,有序引导约3万辆自驾车返岗。目前已累计输出农民工24万余人,免费为有需求的农民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服务登记6.08万人,既让用人单位安心、放心,又让农民工兄弟走得开心、走得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