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咨询» 调查研究

达州市“三支一扶”工作研究

发布时间: 2013-09-10 16:46:48   浏览量:

按照国家和省统一安排部署,达州市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医、支教、扶贫(简称“三支一扶”)工作,7年来共招募“三支一扶”志愿者960名,仍在服务期432名,服务期满391名,其他137名。“三支一扶”志愿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许多基层乡镇学校、卫生院、农业科技服务站等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知识更新落后等问题,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一、主要成效

(一)提供了锻炼的舞台,更新了思想观念

1.更新了择业观念。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基层工作,拉近了与农村人民群众的距离,体味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前景,得到了锻炼,思想政治水平明显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增强。磨砺出吃苦耐劳、踏实干事、服从分配、遵守制度、勇于承担繁杂工作的良好素养,进一步树立起了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信心。同时,基层农村对高校教育、毕业生就业择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择业就业导向。

2.促进了意识形态的转变。志愿者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思路活跃,给农村带来了新的气息,引起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年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农村的社会风气,特别是思想理念,无形中因这个“智囊”的来到而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善和升华。有的志愿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为农村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的利用网络技术,帮助村里在网上推销农副产品,有的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有的为教育教学方法摸索出了新的模式等等,不仅有技术层面的更新,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更多的是基层群众的思想理念得到了更新。

3.促进了农村改革发展。“三支一扶”志愿者多数出身在农村,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既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员”,是帮助农民群众掌握致富信息、拓宽致富渠道的“信息员”,又是为农民基层提供知识和技术服务的“技术员”,他们指导当地农民一起加入现代产业发展队伍,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对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者,无形中促进了农村工作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基层农村的全面发展。

(二)缓解了人才压力,优化了干部队伍

1.改变了人才流动格局。多年来的农村人才向城市单向流动已经成为了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改变城乡间这种人才的单向流动,形成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为农村注入了新生力量。

2.缓解了人才短缺的矛盾。“三支一扶”志愿者利用其信息灵、门路广、新思维、新方式、特别是经过专业培养锻炼,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独特优势,在农村基层教育、医疗和农业技术开发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基层卫生、教育事业等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基层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人才供应的助推器。

3.促进了人才转型升级。农村一线干部大都是初高中文化的老年群体,无论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还是从党长期执政的战略要求,都必须大力选派像志愿者这样的年轻人才到农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来改变基层人才智力紧缺状况。志愿者担负起了一线教学、卫生防疫和科技推广培训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培养了一大批适合基层需要的紧缺人才。这两类群体的融合,对优化基层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养注入了“催化剂”,发挥了人才成长的引领作用,改善了农村基层实用型人才队伍结构。

(三)拓宽了就业渠道,储备了后备人才

1.促进就业创业。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日趋普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特别人社部门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三支一扶”计划能够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对实现毕业生就业的多样化和灵活化,促进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提高奉献意识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以说,“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成为当前毕业生就业的缓压器之一。

2.改善了人才储备渠道选派一批“三支一扶”志愿者到基层农村接受锻炼是新时期我们党在基层培养后备人才的一次生动实践,是国家从培养事业接班人的角度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更是国家拓宽人才选拔渠道的重要载体。经过在基层的摸爬滚打,了解了基层社会,掌握了实践本领,为日后踏上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党政领导干部等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实践锻炼人,基层锻炼人,艰苦环境锻炼人,从而夯实了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链,成为各行各业人才需求的储备库。

3.盘活了人才资源。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日益突出。事实上,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需要大批人才,很多偏僻乡镇考取了不少大学生,但却没能拥有一名大学生,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一方面涌入城市、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无业可就,另一方面基层乡镇、特别是农村人才紧缺。“三支一扶”计划,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导广大毕业生投身基层工作。不仅改变了大学生宁愿在家闲置,也不愿到基层工作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盘活了现有人才资源,为人才的合理流动、科学配置提供了良好契机和有效渠道。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完善措施

1.统一思想,理清认识。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结合全市具体拟定工作方案,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组织成员单位、承办单位、招募单位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学习传达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级关于“三支一扶”的领导讲话精神和相关政策规定、操作流程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三支一扶”计划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成立机构,落实责任。“三支一扶”计划涵盖了岗位征集、组织招募、审核挑选、统一派遣、岗前培训、服务管理等诸多环节,涉及部门多,时间跨度大,工作内容繁杂。为此,我市各级人社部门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专门成立“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及其它相关管理工作。

3.密切协作,争取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将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三支一扶”计划领导和工作机构中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领导支持。及时向各成员单位通报进展情况,不定期深入招募单位调研指导,形成合力,抓好落实。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主流媒体集中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分阶段大力宣传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重大意义和基本政策、进展情况,突出进行“面上宣传”,提高公众知晓度,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2.校园传输不定期教育。高校是“三支一扶”志愿者的唯一来源,每年我市都要对岗位需求进行类比分析和归纳,有针对性地与这些高校进行沟通联络,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及传播平台宣传,宣传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发布人才的需求状况等,号召他们到基层锻炼成长。

3.现场宣讲。组织“三支一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招募单位、党校(行政院校)专家、基层服务志愿者等,采取岗前培训、继续教育、业务更新培训、实地调研、服务实践等时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宣讲解读、事迹报告、现身说法、实地操作等,并通过新闻媒体和其它渠道进行广泛深入报道,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氛围

(三)倾情培养,悉心服务

1.注重帮带培训,促进角色转换。一是搞好对口帮带。要求各招募单位选择本单位经验最丰富、能力最突出的同志与“三支一扶”志愿者结对互助,缩短志愿者自己摸索成长的时间,在服务岗位上担起重任。二是典型引路。及时发掘一批安心本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秀志愿者代表先进事迹,以作报告和事迹刊载的方式典型引路影响和激励。三是培训教育。坚持“谁使用、谁管理、谁培养”的原则,以县或业务主管部门为单位,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有关专家、机关干部及一些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领导干部,通过岗前培训、专门业务、继续教育等,进行理论教育、业务更新培训,提高志愿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能力。一是做好岗位衔接。根据服务单位人才需求变化、工作任务等实际情况,结合志愿者的特长和志愿,及时调整他们在服务单位的具体任务和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搭台子、压担子。根据招募单位的工作任务特点,安排志愿者担任重要角色(任务)或管理职位,明确要求,落实责任,进行实践锻炼。三是加强交流学习。主要采取会议交流、信息交流、宣传交流方式,不定期召开志愿者工作例会,部署工作任务、交流工作经验,探讨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3.注重督查考核,促其履职尽职。一是完善数据信息。根据工作需要和志愿者服务情况,建立完善志愿者信息数据库,包括志愿者基本情况、奖惩、考核、期满后去向等,进行实时管理服务。二是督查指导。采取市、县、乡三级督查方式,不定期走访、督查,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跟踪了解,及时督促指导。三是考核激励。建立了志愿者考核测评制,考评实行季度评议、半年考核、年末综合评议考核,以平时测评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由服务单位负责,半年测评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年度考核由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乡镇、服务单位共同组织完成。

4.注重人文关怀,减少后顾之忧。一是提供生活保障。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每年接纳志愿者时都要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需求,及时为他们发放被褥、药品、安排住宿等。同时,公布了市、县“三支一扶”项目管理机构联系人员、办公电话等。二是落实政策待遇。为落实好志愿者的各项优惠政策待遇,党委、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专门会议,对相关部门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将志愿者的政策待遇落实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单位)考核内容。三是做好就业服务。通过市、县两级人才交流中心对服务期满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免费人事代理、人才需求信息、推荐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动机相对守旧,后勤保障有待提高

服务期间,服务期满后能不能被正式转正聘用成为志愿者咨询最多的话题,尽管相关政策有所明确,但能顺利“转正”是他们最大的渴望。随着我省“三支一扶”计划其它优惠政策的出台,在一部分大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迂回就业的职业规划。个别“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所在的县、乡镇大多经济比较落后,经费相对紧张,加之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状况也有差别,后勤保障方面与正式工作人员有所差别,常常出现攀比而懈怠工作的心理连锁反应。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舆论环境尚未形成

随着“三支一扶”计划项目的深入开展,被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所熟悉,但是扩大到全社会的范围来看,仍未被就业市场所熟悉,招聘中对 “三支一扶”大学生并不被用人单位青睐。一些基层部门、招募单位对“三支一扶”志愿者重视不够,把选派的大学生当成实习生、临时帮忙人、不放心、不信任,也就失去了基层锻炼的平台。而且志愿者服务期限相对短暂。大多数服务满一年便伺机考虑期满的出路,把精力放在了创业、择业、考研、考公务员等上面,致使不能集中精力搞好工作。

()政策执行流程笼统,服务水平尚待提高

目前国家、省、(市)已经陆续出台了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就业的优惠政策,总体效果很好,很多大学生得益于优惠政策而完成就业。特别是 “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期满是否能顺利“转正”和服务期间的具体福利补贴待遇以及招募流程,急待明确和细化。部分承办落实兑现优惠政策的具体职能单位和“三支一扶”工作管理部门在落实相关政策及工作配合中,还没有建立起完善、顺畅的沟通机制,均以行业主管部门的文件政策为依据,为志愿者就业创业增添了无形的障碍。

四、主要对策

(一)正确认识就业内涵,找准自身工作定位

我国高等教育步人大众化,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并持续攀升,以市场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已初步形成,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日益显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两个主体地位已基本确立。特别是金融风暴以来,刚性需求进一步锐减,社会的整体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一些毕业生及家长对到农村就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对岗位的选择视野比较狭窄,大学毕业生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尽快走出就业观念误区,转变就业观念。

(二)健全管理考核机制,促进履职尽职

当前志愿者到基层服务,除与各县管理部门签订服务协议外,没有更多更明确的岗位服务职责及协议,应当在服务期就服务岗位有一个较为规范、切实可行的志愿者岗位服务协议,明确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及职责任务。要把组织实施“三支一扶”志愿者到基层从事服务工作当作培养人才的任务来管理,要把招募、使用、奖惩、待遇、培训、安置等措施进一步配套健全,形成长效机制。

(三)健全教育培养机制,提升能力水平

建立完善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领导监督、服务单位帮教、业务主管部门指导的四级帮带机制,实行县领导包乡,业务主管部门包类,乡镇包片,服务单位包对象的方式,选择工作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作为导师实行“1+1”帮带机制。同时,可建立交流平台,通过论坛、博客、QQ群和志愿者俱乐部等方式,促进志愿者和基层单位的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并及时总结经验、发掘先进,在广大媒体推广宣传。

(四)健全保障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目前,除“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外,还有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特岗教师等服务项目,这些计划的牵头部门不一样,相关政策也有较大差距,但都是针对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的项目计划。目前,“三支一扶”志愿者主要通过服务岗位续聘、定向招录公用员、报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加分、自主创业、成人教育学历深造、一定条件下转聘为正式工作人员等出路有序流动,但从根本上并未解除其后顾之忧。建议国家统筹考虑,统一标准,杜绝不稳定因素,增强志愿服务基层的信心和决心。

(五)健全宣传舆论机制,提高社会认知度

充分利用各宣传媒体和交流平台,加大在拟招募专业生源地高等院校和志愿者服务地区,充分利用其宣传交流平台,通过培训班、座谈会、典型事迹报告会和媒体报道等,介绍拟招募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状况,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唱响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倡导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三支一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