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人社系统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加快推进全省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就业创业
坚持把稳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全方位做好就业服务,不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52万人,比上年增加0.0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57万人。帮助1159名退捕渔民实现转产就业。年末有登记失业人员1.46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144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4%。
全年实名登记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0486人,帮助实现就业创业10118人,占登记总数的96.49%。全市有就业见习基地384个,组织1185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参加就业见习。招募78名“三支一扶”人员到乡镇基层服务。
截至年末,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万人。其中,省内转移37.5万人,增加0.27万人;省外输出130.3万人,增加0.03万人。有28.9万名脱贫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实现就业,比上年末增加减少0.66万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504.6亿元,比上年增加7.7亿元,增长1.55%。全市有“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2个(“宕渠护工”“巴山妹子”),认定“鼎小妹”“巴蜀藤艺师”“玉竹酿造师”10个市级特色劳务品牌。
截至年末,全市城乡就业人员7.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9万人,乡村就业人员4.8万人。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0.1万人,第二产业1万人,第三产业6.6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上年末的1:9:86变为1:10:66。
全年组织1667万人参加创业培训。新增创业担保贷款1.82亿元,扶持自主创业人员0.0377万人,带动(吸纳)就业0.4万人。全年发放创业补贴93万元。全市有创业孵化基地21个,其中,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5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6个。新增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2164人,创办企业953个。
全年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就业专项资金32321万元,市级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32.36万元。
二、收入分配
推进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工资管理,做好企业工资分配指导工作。
根据统计部门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达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99034元,同比增长0.05%,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00951元,同比增长0.4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7052元,同比增长0.80%。
三、社会保险
不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稳步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巩固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成果,持续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全面落实社保降费、稳岗返还等政策,全年减征失业保险费1.6亿元、工伤保险费0.69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297万元,惠及职工8.4848万人。
(一)养老保险
截至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91.42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23.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67.7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中,在职职工64.8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99万人;离退休(职)人员58.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9万人;女性68.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105.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4万人;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18.41万人。
截至年末,企业离退休(职)人数51.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7万人。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数101.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9万人。
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99.6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31亿元。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8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68亿元。
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64.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5亿元。其中,征缴收入72.92亿元,增加0.79亿元。基金支出264.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82亿元。
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5.3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81亿元。其中,个人缴费收入16.74亿元,增加8.73亿元;中央财政补贴12.25亿元,减少0.22亿元;地方各级财政补贴4.32亿元,增加0.34亿元。基金支出21.5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86亿元。
(二)失业保险
截至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4万人。其中,女性10.25万人,增加0.6万人;农民工3.88万人,增加0.31万人。全年共为22.34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月人均领取失业金1980元。
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6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0.05亿元,其中征缴收入1.61亿元,增加0.09亿元。基金支出0.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07亿元,其中,支付失业保险金0.46亿元,基本医疗保险费支出0.13亿元。
(三)工伤保险
截至年末,全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8.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8万人,其中女性15.92万人,增加1.06万人。建筑业新开工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95%。全年有6226万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5.1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91亿元,其中征缴收入(含职业伤害保障)1.33亿元,减少0.77亿元。基金支出5.0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18亿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实行企业年金方案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制度,年末全市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企业82家,比上年末增加36家;参加企业年金职工3090人,比上年末增加560人。
四、人才人事
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大力推进“技能达州”建设。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职称制度改革推进有力,全面应用全省集中的职称评审信息系统,62个评委会均实行网上备案并开展线上评审,积极推行标准化职称评审场地运用,达州技师学院等8个标准化职称评审场地投入使用。全面实行川渝两地职称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石(柱)宣(汉)活动暨“智兴天府专家行”厅县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宣汉活动成功举办,川渝两地39名专家组团开展系列智力服务活动。
聚焦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需要,成功推荐2人获评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选拔第六批达州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第五批达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人。新增达钢为首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截至年末,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9.49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78万人、中级职称3.28万人。
(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2024年,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6192人次。全年新增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2259人次,其中技师、高级技师533人次。截至年末,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9.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5万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1.6万人。
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年开展政府补贴类培训3.83万人次,其中,企业职工培训占30.2%,就业技能培训占65.4%,创业培训占4.4%,脱贫人口、贫困家庭子女培训占16%。支出培训补贴3124.7万元,其中专账资金1418万元。
实施技工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市招生技工院校共1所,在校学生2468人,当年招收新生800人,毕业学生1062人,就业率95%。
推进各类平台载体建设,新建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
(三)人事综合管理
稳步推进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规范有序运行,全年累计办理市政府序列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及事业人员岗位认定1540人次,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务聘任275人次。扎实推进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全年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0.2万人。
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评选推荐全国先进集体6个、先进个人11名,省级先进集体28个、先进个人55名。扎实做好市政府管理干部任免工作,全年任免216人次。
全年组织专业技术资格、职(执)业资格和公务员录用等考试31项,有9.7879万人报考15.3518万科次。发放各类资格证书1430本,上线各类电子证书(合格证明)1430本。
五、劳动关系与劳动者权益维护
持续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建设,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全年各类调解组织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案件86件,涉及劳动者88人,涉案金额275.93万元,调解成功率100%;各级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争议案件1125件,涉及劳动者1128人,涉案金额7272.84万元,仲裁结案率98.4%。
深入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常态化开展“治理欠薪”各类专项行动,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年主动监察用人单位283户,累计查处各类劳动保障监察案件2221件,为1.66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2453.88万元。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9件。深入开展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评选出诚信A级企业64户、B级企业196户、C级企业9户。
六、川渝人社合作
深入推进川渝人社合作,完成年度重点工作任务10项,召开川渝人社合作第十次联席会议,实施川渝人社“十大专项行动”,联合举办招聘会25场次,提供岗位7.8万个,达成就业意向约1万人。
截至年末,累计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1407人,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待遇领取资格互认6338人(仅川渝数据)。全市档案转出7460份,提供档案查询3万余次,依据档案记载出具证明868份。
达州川渝毗邻地区共同设立社会保障卡通办服务网点205个,累计提供社会保障卡通办服务1.2万次。达州6家公共图书馆开通社会保障卡川渝通借通还服务。
七、行风和基础建设
推动出台《达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宣传管理办法》。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建立人社领域行政争议化解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全年办理复议案件2件,办理行政一审应诉案件7件。打造“人社法治大讲堂”“工伤预防主题宣传月”“社保服务进万家”等特色法治文化品牌,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法治队伍建设,培育壮大公职律师队伍。
持续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动态调整人社公共服务目录清单和办事指南,压缩办事时间,提升服务便捷度和满意度。加强窗口经办队伍能力和作风建设,常态化开展练兵比武活动,深入开展窗口单位明察暗访和政务服务“好差评”。推进达州人社在线公共服务平台与达州市、四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对接。
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应用。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卡升级换代,年末全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为650.19万人,电子社保卡签发人数390.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43万人,签发比例61.1%,比上年末增加4.3%。推进市县乡社会保障卡服务全覆盖,全市共设立884个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其中即时制卡网点526个。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正式年报数,故有部分统计数据与在此之前公布的数据略有出入。
2.本公报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着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本公报增量及增长率根据四舍五入前数据计算。
4.本公报涉及就业人员数据为国家统一测算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