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波代表:
你在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引导本市外出人员回乡发展的建议》(第394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政策引导及宣传”问题
一是加强示范引领。连续两年举办返乡创业达人颁奖活动,广泛宣传典型事迹,营造浓厚创业氛围,并推动银行机构向返乡创业企业授信3.43亿元。二是开辟创新赛道。以培育高能级孵化平台为抓手,加速布局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通过国家级孵化器赋能、区域协同机制创新,为返乡创业者开辟低门槛、高成长的发展空间。如大竹县天使创业孵化器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吸引65户农民工创业企业入驻孵化,年产值突破5亿元。三是政策保障有力。印发《关于“达人返乡”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3个方面、38条措施。《实施方案》提出以创新
创业为载体,推动人才返乡;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动成果返乡;以重点项目为牵引,推动资本返乡;以资源禀赋为支撑,推动企业返乡。截至目前,该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实施大学生归雁计划,建立优秀高校毕业生信息库,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达22.6万人;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工程,回引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才2400余名返乡创业;实施菁英人才回引工程,举办院士(专家)、企业家等乡友对接活动和达商大会,回引200余名青年企业家、132名青年博士来达创新创业等。
二、关于“建立外出人员专项数据库,定点定向沟通”问题
一是柔性回引。2025年,抢抓春节返乡契机,在全市每个乡镇召开返乡人员座谈会、创业茶话会等,发布返乡创业项目清单,1200余名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兴业。二是搭桥铺路。推动20余家返乡创业企业入驻省级“蜀创优品”线上平台,畅通产品展示与销售渠道;多个优质项目纳入省级返乡创业项目库,提升资源对接层级。三是精准滴灌。实施“马兰花计划”及返乡入乡创业培训,扩充创业导师库至41人,推行“导师问诊 实训指导 孵化服务”培育模式,提供“创办企业”“网络创业”等定制化培训。已累计培训创业者2.2万人次。
三、关于“基础设施及条件的保障”的问题
一是聚焦平台建设。出台《达州市创业孵化基地暂行管理办法》,构建规范化培育体系,成功认定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2个,并推动5个基地升级为省级平台,培育在孵实体(项目)1.2万个。二是金融引擎驱动。充分激发金融带动创业就业效应,近五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73亿元,落实创业补贴2084.4万元,减免初创企业费用1.1亿元。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有序推进成达万、西渝高铁及工业园区铁路专线运输建设,成功推动金垭、河市双机场协同运作,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及航运工程项目建设,改造提升物流枢纽能级,不断提升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返乡发展人员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四、关于“后备人员补充”的问题
一是积极支持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发《达州市“达人英才计划”引进人才管理办法》,引进人才最高可享受52万元安家补助。大力实施“达人英才计划”,帮助企业招引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开展“政聘企用”,引进到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可选派到民营企业工作。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持续发力。2024年技能培训3.84万人,示范培训项目获得全省肯定推广,培育急需紧缺技能人才3500余人。截至2024年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59.15万人、居全省第3,其中高技能人才14.5万人。坚持以赛强技铸“巴渠工匠”,2024年斩获全国乡村振兴技能大赛、“四川工匠杯”等技能大赛奖项116项。开展“匠心耀巴渠”活动,“十四五”以来,评选技能大师工作室26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8个;2024年评选市级技能大师、技术能手20名。三是不断扩大我市劳务品牌从业规模。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打造各类特色劳务品牌25个,带动就业约75万余人,收入规模总量达153亿元。“宕渠护工”“巴山妹子”获评“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
五、关于“产业配套”的问题
一是聚焦生态资源。全国优秀农民工李丙见依托政策红利,打造稻虾共养基地,实现亩均增收3000元,其经验被央视专题报道。万源市侯中杰博士等7名返乡大学生创办的旧院黑鸡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带动300余农户增收致富。二是聚焦产业集群。围绕落地的18家制造业百亿级企业和13条省级重点产业链,300余家上下游配套产业企业孕育而生,“中国芯”“智慧苎麻”荣获“全国优秀创翼之星”。三是聚焦规模发展。努力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不断提升园区产值和综合效益。如:全市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3家,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食品加工产业园)9个,为引导本市外出人员回乡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创业就业平台。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达州籍外出人员返乡发展工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谢谢!
达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8月27日
(联系人:史茂勤3322088 18113396211)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市人大农业与农村专委会,市政府督查室,有关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