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社法群委:
你们在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紧扣重点产业发展精准开展就业服务的建议》(第442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当前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就业服务与产业发展相融互促的关系,以“高质量就业服务推动高水平产业振兴”为目标,立足产业抓就业、抓好就业促产业,着力打造“云上数字达州.智慧就业”公共服务品牌,奋力推进就业服务产业振兴走在前、作示范。
(一)强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持续壮大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围绕“强产业根基、提就业质量”目标,打造产业技能生态链,不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助力。一是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合全市“3+3 +N”重点产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坚持产教融合,对接产业发展,协同园区建设,配套产业服务,实施专业预警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有序扩大市场热门产业和新兴产业招生规模,优化专业机构,新开设专业24个、撤销专业布点46个。搭建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交流平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全面贯通,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共建实训基地375个。二是推行“管办分离”培训模式。坚持以保障企业用工为核心,深入企业开展摸底调查,建立企业需求和培训人员“两本台账”,量身定制企业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围绕“四大”资源开发利用设立45个班,支持重点企业开设订单培训25个班,破解人才要素制约,全力保障企业用工,主动服务发展大局;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培训中心、工匠学院、实训基地,赋予企业培训自主权,确保培训资金直达企业;整合行业部门、职业院校、企业培训资源,支持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企业稳岗扩岗、提升技能、转型升级;在激发培训活力的同时加强过程监督,将培训机构监控接入省级监管平台,引入自动预警、大数据比对识别等技术,通过随机截图存档、大数据信息对比等方式,对培训过程进行常态化、智能化监管。三是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协同建立培训、就业跟踪回访制度,学员培训合格后,通过专业人力资源公司统一推荐就业;将参训学员的满意度、取证率、就业率三个指标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标尺,聘请三方专业测评机构,每月底通过结业评价、电话回访、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训后技能鉴定、求职就业抽样调查,测评结果作为职业培训机构选定的重要参考,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就业的上浮培训补贴。
(二)优化平台建设和制度配套,推动产业就业互促共进。坚持平台打造、服务升级,全面完善就业服务产业配套制度,着力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就业环境。一是嵌入产业建好服务圈。在“2 +7”产业园区设立人社分局、就保中心,依托园区综合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布局1870个就业服务网点,每个网点配备1—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设立企业(项目)秘书、人社服务专员857名,建成产业集聚区“随叫随到就业服务圈”。例如,渠县轻纺服饰产业园入驻企业多,人力资源需求较大,渠县直接在园区内规划建设专业人力资源产业园,配套就业服务标准化平台,涵盖服务160余项、服务企业近200家。二是紧贴企业织密保障网。召开政企恳谈会,实施快办服务,积极推行稳岗返还“免申即享”、社保降费“即早即享”,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纾困解难作用。截至目前,共为企业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6671.2万元,发放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就业见习补贴619.27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15.5万元、创业补贴55万元,发放招工补贴3.25万元,发放稳岗返还企业75户、168.69万元,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企业33家、18.15万元,稳定就业岗位12万余个。三是数智赋能平台精准配。依托“城市大脑”,开发智慧就业应用场景,打造“云上数字达州 f 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归集公安、教育、市场监管等行业数据资源,实现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开发产业企业监测模块,实时监测正达凯、蜂巢能源等1047家重点企业用工状况,深入分析职位、企业、产业需求,研判岗位趋势、急需紧缺情况,发布用工需求市场动态指数和急需紧缺岗位目录,并将长期紧缺岗位及时反馈给在达院校,推动调整专业设置;开发就业创业服务模块,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招生就业情况,发布就业意向职位,并结合企业招工需求,向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双向匹配效率提高30%以上。
(三)深化外出农民工回引工程,推动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立足达州人口大市、劳务大市禀赋,积极引导在外熟练工人返达就业创业,为达州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一是贴心服务走访慰问。实施“春暖农民工 . 十大行动”,全覆盖开展实地走访、座谈会、新春大礼包寄送等活动,慰问返乡、在外农民工167万人,发放慰问品(金)347.4万元;设立返乡人员综合服务驿站(点)176个,提供暖心接站、免费专车、绿色购票等服务81.5万人次,传递家乡温暖,吸引农民工就近就业,春节期间先后两次被央视报道。二是用心回引促进就业。出台“劳务品牌培育20条”,围绕企业建立县乡村三级劳务体系、培育劳务品牌,推动劳务服务规模化、品牌化、就近化。实施“返乡人员就近就业、百亿级企业用工保障”专项行动,召开恳谈会,收集正达凯、蜂巢能源等重点企业岗位1.3万个,通过主流媒体发布、大型专场招聘、一对一短信推送、发布《致乡友的一封信》等方式,精准推送岗位信息200万人次,促进达成就业意向1.2万人。抢抓学期结束窗口,会同教育、团委等部门,通过学生家长群、乡镇居民群,发布致达州籍在外人士的一封信,以乡情、亲情呼唤在外务工人员回达就业。三是精心扶持返乡创业。实施“雁归巴渠创未来”行动,每年每个乡镇至少召开一次创业茶话会,推送创业孵化、担保贷款等一揽子创业政策,发布一批返乡创业项目,吸引一群有志之士返乡入乡创业。开展“万达开返乡入乡创业论坛”等活动,营造浓厚氛围,“中国芯”“智慧苎麻”创业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创翼之星”。举办首届返乡创业达人颁奖典礼,隆重表扬返乡创业优秀人士和单位,推动银行向返乡创业企业授信3.43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以“高质量就业服务推动高水平产业振兴”为核心,聚力实施四大工程,扎实做好公共服务下沉基层、高技能人才培育、农民工回引等工作,以就业创业服务新成效推动“一区一枢纽一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深入实施就业产业相融互促“提质”工程。围绕达州城市发展定位、产业结构布局、人口资源优势,深挖就业岗位、搭建招工平台、强化人才供给,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助推高水平产业振兴。一是扎实开展企业用工服务保障行动。深化人社服务专员行动,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一企一策”保障用工,高频开展招聘,动态发布招聘信息和就业创业政策,营造全市就业创业浓厚范围。二是扎实开展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行动。坚持“一园多区”,统筹建设万达开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配套布局北部能源化工人力资源产业园和南部轻纺服饰人力资源产业园。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机构,不断培育壮大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全面推进川东北、万达开等区域人力资源服务协同,打造覆盖川渝、辐射全国的人才对接平台。三是扎实开展产业工人培育壮大行动。深化“管办分离”模式,支持重点企业(院校)建设培训中心、工匠学院、实训基地等平台载体,针对性培育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做优做强“技能达州”品牌。
(二)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就业援助“增效”工程。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分类精准施策,兜实兜牢民生底线。一是实施“催苗行动”促进高校毕业充分就业。建立达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联盟,完善支持政策,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百千万工程”,精准制定帮扶措施。二是实施“暖心行动”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推行“国有(控股)劳务公司劳务专业合作社劳务经纪人”全链条劳务服务模式,支持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三是实施“雨露行动”帮扶困难群体有效就业。建设一批专业化直播站、标准化指导工作室和就业服务惠民超市,认定一批市级、县级就业帮扶基地,承接更多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等就近就业,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强化公益性岗位兜底,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三)深入实施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强基”工程。全面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载体建设,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均等性和可及性。一是进一步优化基层平台布局。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服务体系,形成“城市10分钟、农村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制定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规程和标准,依托园区布局1870个就业服务网点,配强工作人员,建成产业集聚区“随叫随到就业服务圈”。二是进一步规范零工市场建设。制定零工市场管理服务标准,建设标准化零工大本营,创新“零工区域协作”模式,线上共享用工信息、线下进行跟踪服务,实现零工服务跨区协作、人力资源跨区共享。三是进一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完善返乡创业政策措施,建设一批国、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和“天府微创园”,命名一批“达人微创园”;实施创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领头雁”培育行动,选树一批国、省级返乡入乡创业明星和明星企业(项目),复制推广优质创业项目成功经验,营造返乡入乡创业氛围。
(四)深入实施就业创业数字赋能“智改”工程。深化公共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线上服务平台和智慧应用场景,实现就业提“智”增效。一是实施线上业务经办服务。全面升级人社业务“掌上办”综合服务系统,开发“一问即达”智能指引模块,抓取语音信息提供政策回答、办事指导等智能解读,实现业务“网上办”“指尖办”“便捷办”。二是开展智能求职招聘服务。全面整合灵活就业劳动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波峰用工、共享用工等零散式用工服务;依托园区、零工大本营、社银一体化服务网点等平台,布局数智自助机、“小V机器人”等数字设备,在线提供职业测评、就业指导、远程面试、实景体验等服务,实现就业服务数字化、多元化。三是升级智慧就业平台服务。全面升级“云上数字达州 f 智慧就业”应用场景,全面关联公安、市场监管、经信、民政等部门信息,确保企业需求智能分析、用工智能匹配、政策精准直达;强化就业数据实时监测分析,精准掌握全市就业趋势变化、数据突变、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等情况,针对性提供产才发展顾问服务等决策支撑。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6月20日
(联系人:达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联系方式:0818-3319266)
抄送: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