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咨询» 调查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区域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 2021-03-02 12:12:12   浏览量: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希望,也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意义深远。结合达州、万州、开州三地实际,调查了解2020高校毕业生总数、家庭状况、就业意向、创业意愿等,探究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区域合作建议,仅供参考。

一、 基本情况

据万、达、开三地8所高校统计,2020年高校毕业生约2.7万人,初次就业率为70.3%,远低于全国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5%,三地毕业生就业地分布多在成都、重庆及本地,就业单位分布较多的分别是私营(民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分别占到31.2%、19.7%、29.1%,行业分布较多的分别是医疗卫生、教育业以及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占到13.6%、18.5%、21.3%。据调查,毕业生中参加创业培训达85%,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为56%,而真正选择创业的只有不到3%,90%以上的大学生担心创业失败后生存和发展问题。

二、 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加、社会需求和大学生自身素质矛盾加剧,加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观念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难就业问题依然存在,就业创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结构性问题导致供求错位。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职业、岗位需求也有所变化,就学校专业设置而言,三、四年前的社会需求热门的职业到今年存在着行业饱和等情况,供大于求,供需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二)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调查发现,多数毕业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垄断行业,而主动选择体制外就业的毕业生相对较少,甚至部分毕业生非公不进,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三)高等教育改革滞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部分高校专业设置的不科学,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比如文艺体育、外语、管理类以及部分新设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量普遍不高,而毕业生人数往往又较多,造成这些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同时,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仍然难以符合市场的需求,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无法就业。

(四)受疫情影响,企业用工量减少。今年,受新冠肺炎影响,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企业用工量普遍减少,提供就业岗位不够,也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创业扶持政策条块分割,创业服务明显滞后。当前,人社、财政、教育、共青团、工商等部门虽然出台了一些项目、资金、服务等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开办创业培训、创业沙龙等,建立了一批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但各类政策的制定、资源的提供,往往从自身工作出发,存在一定的本位思想,制约了资源的综合效应。

三、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区域合作建议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是中央和四川省委、重庆市委的战略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区域合作是大势所趋,通过调研,就如何促进三地区域合作、更好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建议如下:

(一)着力抓好三地就业创业政策落实。三地要把政策落实作为三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主线。一是建立区域合作联盟,加强统筹实施,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与经济政策、引才引智政策有机结合,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中,多渠道开发适合三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创业基地。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将三地就业创业政策通过媒介广而告之,将各项政策打捆打包,引导帮助毕业生熟悉政策、运用政策,并及时解决政策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政策更好助推三地毕业生就业创业。

(二)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由于大学生受到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其就业理念也存在相当多的误区,一些大学生所持有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观与现实社会的需求产生了错位,造成了高校毕业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矛盾现象并存,三地可合作开展高校毕业生联合宣讲活动,鼓励大学生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传统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通过自身努力逐步体现自我价值。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力度。一是可思考成立万达开区域人才公共招聘网,打造两微一端一抖一快新媒体宣传矩阵,在公共招聘网上设置专栏,分万、达、开三个模块,实现三地之间的岗位信息共享和高校毕业生信息的互联互通。二是可考虑整合三地的企业资源,建立健全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新媒体等技术和平台,实现三地之间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三是三地配合做好高校毕业生报到登记、学籍档案管理、职业介绍、创业服务和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实名制管理等,联合三地共同举办高校毕业生人才交流会,加强三地之间专业人才交流,实现三地就业政策、服务咨询、档案查询等异地送办。

(四)完善三地升级版“双创”氛围。三地要抓住万达开统筹示范发展的有利契机,集中优质资源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一是强化能力素质培养,将三地特色创业培训向高校延伸,创新开发质量高、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培训实训课程。二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吸纳就业奖励等扶持政策,积极引入三地社会资本,多渠道助力毕业生创业创新。例如实施大学生“订单贷”,签订大学生创业企业与银行合作协议,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或座谈会,引导发挥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对有一定市场订单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实行“订单贷”。对具有优质同类科技型创业企业,给予贷款政策上优惠。三是优化创业指导服务,充实完善涵盖不同行业领域、资源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团队,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咨询辅导、成果转化等全要素服务,搭建三地交流对接平台,组织创业创新大赛、创业项目展示推介、选树三地创业典型创业明星等活动,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项目与资金、技术、市场对接渠道。

(五)打造孵化平台,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孵化是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升能力、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一是建设三地共享大学生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将大学生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纳入统一管理,并充分吸纳三地大学生到园区创业或孵化,免收房屋租赁,减免水电等,并给予创业补贴、创业奖励等。二是建设校企创业孵化链。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与高校、企业联姻,打造市场化、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平台。组织多层次企业对接活动,通过企业间“以大带小”“小小联合”的方式,提高综合实力和创业成功率。依托高校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促进高校与大学生创业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